首页>新闻 > 正文

丰田新能源车销量不佳,裁员1000人合理,中国市场不相信画饼

2023-07-31 18:55:01 出处:爱卡汽车网

近日,在网络媒体上传出“广汽丰田大裁员”的消息,称广汽丰田鉴于近期的生产状况,已提前终止约1000名员工的合同。广汽丰田将依法给予经济补偿,并向受影响者认真说明情况。

针对该传闻,广汽丰田官方也确认了该消息的真实性。广汽丰田经慎重考虑后,依照协议终止了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,解除合同的对象为劳务派遣员工,并未涉及正式员工。广汽丰田在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及时、足额地获得经济补偿的同时,也正积极协助被裁员工进行再就业。


(资料图片)

据悉,此次裁减的工人是由劳务公司雇佣,并被派往广州的广汽丰田工厂工作。目前,广汽丰田广州工厂的年产能大约为100万辆,共有约1.9万名工人。该工厂负责生产凯美瑞(参数|询价)、雷凌(参数|询价)和bZ4X等车型。

近几年,随着国产车的快速崛起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发展,合资车企面临不小的冲击。像广汽丰田这种车企,近半年销量一直都不是很理想,为了缓解经营压力,裁员也就成了必然发生的事件。

根据乘联会的数据,2023年1-6月,广汽丰田的零售销量为429662辆,同比下降5.2%,占市场份额的4.5%。尽管在2023年6月,广汽丰田以8.72万辆的销量实现了18.5%的环比增长,但同比去年依旧下滑了13.5%。根据广汽集团的产销快报,今年上半年广汽丰田累计销量为45.28万辆,较去年同期下滑9.48%。

之所以广汽丰田销量在走下坡路,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。目前广汽丰田在售的有bZ4X、威兰达(参数|询价)和CHR-EV等新能源车型,但这些车型在产品力方面并没有让大家感到满意。

以bZ4X为例,该车型是丰田旗下的首款现代化纯电车型,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同时在去年10月发布上市,不过上市没多久,就发生了召回事件。

在今年3月初,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,丰田汽车公司根据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》和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》的要求,自2023年3月1日起召回共计1.2万辆bZ4X车型。

其中,一汽丰田召回2022年9月6日至2023年2月2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4X汽车,共计6213辆;广汽丰田召回2022年11月15日至2023年2月3日期间生产的部分bZ4X汽车,共计6159辆。此次丰田所召回的bZ4X不仅将包括其所有已经售出的汽车,而且还包含库存车,也就是说出售的车辆基本都召回了。

事实上,这并非是丰田bZ4X第一次大规模召回。2022年4月,丰田最早在海外市场上市了bZ4X电动车,但在2022年6月,丰田宣布在全球召回2023款bZ4X车型,原因是车轮上的轮毂螺栓在驾驶时可能会松动,进而导致整个车轮脱落。丰田警告称,在隐患解决之前,车主不要驾驶车辆。不过庆幸的是,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和销售bZ4X车型。如此来看,丰田新能源车的首秀并不是很成功,质量问题还真不少。

同时,“bZ4X召回”事件也让全球消费者对丰田新能源车的质量存在不少疑虑,让一些本打算买丰田新能源车的准车主另寻他家。

面对新能源转型问题,丰田汽车新任社长佐藤恒治在今年4月的媒体交流会曾表示,“我们在纯电汽车的开发上失败了,且在实践中发现了很多问题。丰田汽车将重新思考业务结构,并在中国建立全新的研发体制以扭转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颓势。”

虽然佐藤恒治比较坦诚地谈论了新能源造车的失败情况,但是从丰田改变的成效来看,貌似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。bZ4X基本来说算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产品,继bZ4X后,一汽丰田又盲目推出了bZ3,该车上市仅仅3个月,又因为后门把手设计缺陷问题被大量召回,共计12205辆,话说很多bZ3车主方向盘还没捂热乎,但是为了安全,又不得不把车送回4S店去维修。

另外,丰田在新能源电池研发方面投入不少精力。在今年7月初,丰田对外公布了其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,根据丰田汽车碳中和研发中心的总裁海田敬二的表述,丰田已经开发出了提高电池耐久性的方法,并且相信可以制造出续航为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,充电时间为10分钟或者更短,并计划在2027年投入使用。

虽然这个电池续航能力听着确实是提升很多,但是其造价还是相当昂贵的,比如极氪001(参数|询价)就推出了140度大电池版本,续航超过1000公里,价格超过40万元。而丰田这款电池可续航1200公里,价格大家可想而知,对于一般车主来说,愿不愿掏钱埋单都是未知数。

三个司机观点:

眼下,丰田接二连三地出现各种问题,质量问题、销量下滑、裁员……每一件事都对丰田的口碑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。虽然电池研发方面听起来像是喜讯,但是“造出来”和“量产”还有一段距离,而且还要考虑生产成本。

目前丰田急于转型,但是操之过急,销量上不去就要裁员降低成本,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“死循环”。对于丰田高层领导们来说,解开这个死结的根本还是要从质量着手,没有质量作为基础和保障,一切想法和行动都是浮云。

撰文:朱玉冬

消费
产业 基金